屋企條街,街頭橫巷巷頭有檔補鞋,細細個搬嚟已經喺度,好難得廿幾三十年都未執冇俾人趕,一來補鞋呢門手藝居然仲未失傳仲有得做,你知啦我哋細個就話買一對黑鞋著到爛咗穿咗就拎去補,修無可修先唔要嗟,而家代人覺得兩三個月食一次自助餐係基本架嘛,鞋未著舊已經要換啦,仲邊需要補鞋?二來係而家香港政府同業主邊容得下呢種街邊小檔,呢一代應該係最後一代有牌街邊檔,相信要多謝回歸前嘅香港政府,唔係佢哋某程度上通融,邊有可能仲搵到呢種後生做到老、做到病做到死先唔再服務街坊嘅街邊舖?我住緊條街,街頭係呢檔補鞋,中間後巷係擺塊鏡幾張凳加一疊公仔書再自己駁水駁電就做生意嘅上海飛髮佬,街尾係兩公婆報紙檔,上海師傅一早收山,報紙檔東主年事已高百病纏身三年前已經收檔,如果連呢檔補鞋個阿伯都唔做,我住緊呢條街就會冇晒兩個見證香港歷史發展嘅街坊老店。
正因地道香港歷史一點一滴消失,今個新年特別感觸。住新界嘅朋友體會最深啦,呢幾日大陸人返晒鄉下,交通立即暢順晒,條街當堂闊落晒,似返蝗禍前嘅香港。新年幾日放工返到屋企嗰頭,落車一路行,搵得到一個箱仔加張凳仔就街邊開檔嘅龍鬚糖、糖蔥餅小販,所以好開心,而家有時冬天落街見到有人推車賣炒粟子燴蕃薯,可以過去三四十蚊買返屋企慢慢嘆,已經非常開心,仲要真係好有緣先撞得到,而呢個農曆新年幾晚見到屋企呢頭街邊有人擺檔賣小食嘅光景,已經好耐未見過 - 「好耐」,係講緊兩個半一串十粒魚蛋、四個半一碗碗仔翅,個阿叔可以抬住大大樽石油氣燒住大大鑊滾油整鍋同蔥油餅炸油炸鬼臭豆腐嘅年代。簡單嚟講,係九七之前。
人人過台灣總會見識夜市,有幾多人過台灣會唔夜晚出去掃街?香港同台灣咁相似,又唔係冇地方冇文化,一模一樣搞返個夜市,對民生對旅遊業都只會利多於害,而且其實十幾二十年前我哋細個時,香港地好多地方已經有由小販同食檔聚集而成嘅夜市啦,而且做得有聲有色有特色添。噉點解而家唔搞呢?算啦,問准李嘉誠同領匯唔使你交租未呀?九七之後政府慢慢取締小販牌,以前可以靠一個牌一架車搵到食養全家嘅死一個少一個,背後原因,你明啦。同埋,新年流流政府先迫你講粗口,話原來各位地道香港人由細講到大嘅廣東話,並唔算係香港嘅語言。家都不是香港啦,仲搞夜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